2019年,從貴州黔西縣傳來好消息。民建江蘇省委定點幫扶的黔西縣定新鄉新山村,以“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打造成了100畝獼猴桃種植示范樣板點。而促成獼猴桃種植示范樣板的就是民建市委社會服務委員會副主任、陸橋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獼猴桃種植專家郭小華。

郭小華,出生于上個世紀70年代,18歲從新疆考入西南農業大學,一直孜孜不倦地奮斗在農業領域。畢業后她從事新品種的引進、試驗和推廣工作,其加工型草莓品種項目推廣獲得省農林廳三項更新項目推廣二等獎。2005年,她自主創業,致力于加工型蔬菜水果的種子種苗和技術服務。2015年以來,與別的企業合作研究開發農光互補型農業,積極參與光伏扶貧。
作為民建江蘇省委扶貧小組成員,她積極響應民建組織的號召,2017年11月組織6名農業專家組成的扶貧小分隊赴民建中央定點幫扶的貧困縣黔西縣,實地考察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定新鄉位于黔西縣城東北面,距縣城24公里,居住著漢、彝、苗、布依、仡佬等民族,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但地處深山、基礎設施較差。郭小華本著貧困戶“投入少、好管理、產品不愁銷路”的原則,在定新鄉政府召開的民建江蘇省委助力黔西縣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大決戰工作會議上,表示將為該鄉貧困戶免費提供價值4萬余元的紅心獼猴桃兩年齡幼苗2000株,并義務派遣獼猴桃種植專家指導種植技術,幫助該村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以“公司+貧困戶”的幫扶模式,探索產業扶貧的新路子,增強造血功能和施策力度,幫助貧困農民脫貧致富。
針對定新鄉信息不對稱,騰不出土地的問題,郭小華安排專人進行跟蹤聯系,并與該鄉王副書記成為點對點好友。開春后,了解到該村土地問題解決后,郭小華迅速抽調人手對2000株兩年齡獼猴桃幼苗進行起苗、分揀、修整、裝箱,無償贈送發運。同時,著力解決好生產發展中“技術缺”的問題,解決好農業技術“最后一公里”,免費贈送實用技術培訓資料和互聯網點對點聯系及視頻現場指導。
作為新疆農墾兵團土地成長起來的農業專家,郭小華最懂農業的脆弱、農民的辛酸。她認為精準服務暖百姓不僅從物質上援助,更要“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甘肅民樂縣有一裕固族貧困農戶,一家6口人,雙親已80多歲,老婆弱智,還有3個孩子,大女兒輟學在家,郭小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出資資助孩子繼續求學,并讓孩子父親成為其定點種植戶。甘肅酒泉有一家庭,父親因故去世,母親重病,家庭失去了經濟來源,女孩非常懂事,輟學打工幫持家用。郭小華得知情況,做通女孩母親工作,一直扶持到女孩大學畢業。
作為民建市委農業總支的會員,在總支開展的送科技下鄉為民服務的活動中,總少不了郭小華的身影。她積極出錢出力,發揮自身優勢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貢獻自己的力量,受到會員同仁和民建組織的肯定。她多次獲評民建連云港市委先進個人和連云港市民主黨派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提起郭小華的幫扶,受助的老百姓充滿感激:“扶貧使我們走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而郭總就是快車道上的領路人。”但郭小華總是淡淡地說: “我只是一個農業工作者,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幫幫農民而已。”
郭小華為堅定孩子扶貧的信心,讓其深刻體驗到貧困的滋味,在其大學畢業后,專門安排兒子去新疆、甘肅貧困山區生活一個月,如今兒子也是她脫貧攻堅的好幫手。郭小華認為,發揮個人的專業專長腳踏實地為貧困鄉村和貧困戶做一點實實在在的好事,就是自己人生旅途中最美好的事。郭小華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用辛勤的汗水譜寫民建精神,她就是折射出了黨中央精準扶貧光輝的一滴水。